其他

设计资讯 |【设计荟】杨明洁:“物的舍之美”(含视频分享)

2017-11-07 上海设计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01anld9b&width=500&height=375&auto=0对话杨明洁

不论从生活中还是专业上看,杨明洁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器物控”。100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被他静静安放在由一栋上海老发电站改建成的私人博物馆里:小到一把刀具,大到半吨的工业设备,蔚为壮观。

着迷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旧工业品,不仅是个人趣味使然,身为设计师的杨明洁更是从中展开了对中国设计的思考:未曾断代的西方设计史中,手工艺时代随工业革命的爆发,过渡到了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这个时期诞生出的大量新材料与工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

杨明洁工业设计博物馆外景

与此同时,包豪斯创立的极简美学奠定了适应大机器生产模式的审美标准。那么,属于中国的设计传统又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设计?


德国留学期间的毕业设计以及导师的建议让杨明洁重新关注起一个典型的优秀中式设计案例:板凳的榫卯结构。它日常,极简,却又构件优雅,蕴含智慧。近两三年,杨明洁走访了十几座城市,采集此类中国传统手工艺,以“羊舍造物计划”解构传统东方器物的美,作品有“榫卯的重构”扶手椅、“竹之光”竹伞灯、“中国画的三维解构”屏风等。

       “榫卯的重构”扶手椅与“竹之光”竹伞灯 

简单是一种精神,但它并不容易实现”,导师的这句话,杨明洁始终铭记在心。回忆起自己的求学与设计经历,杨明洁感慨浙大的理工气息让他掌握了工业设计的基础,中国美院的人文熏陶又使他兼顾了一位设计师的艺术修养。而在完整的西方设计体系学成归来后,杨明洁用当代设计语汇重塑中国传统工艺。中国原创设计,一直在路上。

“设计是解决人与物、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最终,杨明洁这样理解设计的根本价值:一件好的设计要在观察者层面上令人愉悦,在使用者层面上耐用便捷,在生产者层面上做到标准化、可持续,在拥有者层面上体现身份认同,最后在社会层面上向公众传递正面的启迪意义




  • 前瞻设计顾问公司 YANG DESIGN 及羊舍 YANG HOUSE 创始人

  • 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

  • 同济大学客座教授

  • 囊获了包括德国红点、iF、日本G-mark、美国IDE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及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师在内的上百项大奖



1

旧货与老厂房情结


Q:将上海的一栋老发电站改建成一座私人博物馆,藏有你从世界各地淘来的1000多件古董,这是个震撼的做法。缘起是什么?


A:回过头来想,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因为缘起就是兴趣二字。2001年,我得到了德国WK基金全额奖学金,赴德留学。

在整个欧洲,无论是最平民的周末跳蚤市场;或是较成体量、体系的旧货市场,如法国圣安图那般按年代、种类细分旧货、品质很高的地方;还是旧城区的老古董店以及每个国家都会有的工业博物馆(如德意志博物馆、法国工艺与科技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都陈列着欧洲的工业文明史。


我出于职业兴趣开始收藏老产品。我前往巴黎、纽约、柏林,发现不同城市所能看到的老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不会在另一座城市看到。它们能反映这个城市某个年代某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及当时的工艺所能设计出的造型。比如:在塑料诞生之前,这些产品是怎么做的;金属浇铸工艺出现之前,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一年一年下来,我收集的物件越来越多;到后来发展到连我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地步:小到一把刀具,大到半吨的工业设备,共约1000多件物品堆满了屋子。我开始有了给它们“安个家”的想法。

物件们的 “家 ”:杨明洁工业设计博物馆

在德国读完硕士后,我去了西门子工作,其总部在慕尼黑。西门子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设计公司,整个办公空间却是一所巨大的德国工业老厂房,挑空极高。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德国获得红点奖后,参观埃森的红点设计博物馆的经历。这片区域本是鲁尔区的工业重镇,后来因为煤炭污染等原因慢慢荒废,许多炼钢厂、煤炭厂遗留了下来。这些造型奇特的厂房中,其中一栋就是博物馆,原本斑驳的焦炭厂房里陈列着当今最优秀的设计。这两个地方带给我很大触动,使我决定回国之后一定要找老工业厂房当办公室。



Q:具体的改造方案是怎样的?


A:这栋发电站有将近100年的历史,里面的混凝土构件纵横交错。我原本想请建筑师规划空间,但由于时间比较紧,我就自己设计改造了。改造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图纸改了很多遍。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的一次自我挑战。最终,我成就了一件很大的作品,当然不能说这是一件很好的建筑作品;但目前,它也是我唯一的空间作品。

由上至下依次为:

杨明洁工业设计博物馆内部、施工过程与CMF实验室

混凝土裸露的部分几乎都是原貌,它是历史保护建筑,原本的结构不能动。于是我从地上直接搭钢结构上去,相当于在老厂房里用钢结构搭了一个新的建筑体。底楼是历史馆,原结构保留得较好,将锈迹斑驳的老产品放在里面特别吻合,二楼有现代馆,三楼至四楼为未来馆(色彩材料和趋势研究的实验室),五楼至六楼为办公空间。




2

材料与工艺,改变生活方式与美学标准


Q:除了体现你个人趣味并一了心愿,这些收藏有没有为你的设计带去灵感与启发?


A:把所有藏品按类别划分完后,我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中国,似乎很难看到旧货市场或古董店,为此,我们团队通过设置一个设计时间轴来研究为何国内少见老工业产品。时间轴的起点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时代,第二次是电力时代。西方虽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文化体系是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

从手工艺时代进入到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很多新的材料和工艺诞生了。原本的大部分家具是木质的,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玻璃、钢材和数不清的合成材料,这为设计家具、电器等产品提供了无限多可能性。手工艺时代的审美标准很快被工业时代的审美标准替代了。


当时,建筑师莫里斯曾发起过一场著名的新手工艺运动,想抵制机器化大生产。他排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当时还称不上是美学的审美。他所展示的东西确实很美,不过是属于上一个时代、手工艺时代的审美。那时,很多人确实也还没适应工业文明初期产品的丑陋。

而改变了雕梁画栋式的手工艺美学、奠定了现代设计基础的,就是包豪斯开创的极简主义。这种美学的产生背景,就是因为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下,开一个模具,要生产出几十万套产品,这使得产品的设计不能做得很复杂,线条必须简单。


 被称为“白雪公主水晶棺材”的博朗SK4电唱机

二战前,全球最好的设计在欧洲;二战后,重心移到了美国。所以西方设计是一直在流通的。比如我的博物馆里藏有一台博朗1956年出品的SK4电唱机,很多人称它为“白雪公主的水晶棺材”,透明外壳使它颇具美感。苹果的设计总监乔纳森就坦言苹果的设计风格来自德国的博朗。

而中国设计在西方工业革命的这段时期,在技术、材料、工艺领域几乎是空白的。我在中国的旧货市场很少能淘到这个时期的好物。



Q:你认为这种缺失,给当代的中国设计留下了什么问题?


A:我们不大会认为一把塑料椅或一把设计优秀的椅子比一把黄花梨、雕工好的椅子更贵,但在国外,情况却往往如此。这种对比令我反思:是不是中国人还保留着手工艺时代的审美?依旧喜欢贵重材料堆砌的、表面处理复杂的、看上去热闹的东西?我们觉得这才是有价值的产品,而价值是外显的?这些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而且存疑。

我认为任何全球顶尖、最具影响力的产品(如德国的轿车、意大利的家具与奢侈品、美国的苹果和特斯拉等),一定是基于这个国家的产业基础文化背景的。意大利之所以能产出全球最好的家具,是因为意大利的现代工业脱胎于传统手工业,保留了上百年专门做金属、做皮具的工匠作坊,中国在这方面是相对缺失的,因为出现了断层。




3

采集各地手工艺,再现“物的舍之美”


Q:也许工业时代中国设计的缺失已是既成事实,但中国丰富的手工艺资源与文化传统并不容忽视。你是如何运用设计的力量,改造或重现东方式传统器物的美?


A:这正是我近两年在思考、尝试的事情。诚然,在德国的那几年,我对西方设计佩服备至,几乎忘了中国设计的内涵。反倒是我导师,他对中国文化有非常深厚的兴趣。他让我明白,尽管中国设计和德国设计存在着差异,但差异和差距不是同一概念和含义。两国设计间的差异部分是由文化导致的,而这种差异性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我导师建议我研究中国板凳。我曾不以为意,因为板凳在中国是很日常的东西。但他却告诉我这是好设计:一块木板、四个腿,用最简单的榫卯连结,构成一个极佳的支架系统。后来,我学着用这个支架系统,给德国的一家办公家具企业设计了一整套办公家具。


之后,我还收到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的邀约,为其设计了一套“知竹常乐”系列茶具。最初我对马来西亚的设计实力并不清楚,直到我去参观了相关博物馆和工厂后,备受震撼。手工艺时代的产品会受到当地气候、物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全球化之前,世界各地的产品差异性非常大,这点很有意思。吉隆坡本身就是产出锡矿的地方,所以延续了130多年的马来西亚锡器文化没有停止过进化,其设计和理念与时俱进、非常现代。

设计过程中,我首次把竹子和锡器结合,克服了锡器本身的弱点,如金属较烫、软的特性;同时也达到了美学上的较高品质。

“知竹常乐”茶具系列

Q:此后你开始大范围地走访国内的各个城市采集当地的手工艺,能否谈下这一“羊舍造物计划”的理念。


A:我回国之后创办了YANG DESIGN,为国内国际品牌设计交通工具、电器、快消产品。可以说,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做批量化的机器造物。而“羊舍造物计划”是个手工造物项目,想表达“物的舍之美”,意思是舍弃内心过度的欲望,舍弃那些浮华喧嚣和符号化的表面,进而发现器物诞生背后的逻辑,挖掘、重构,并用设计的方法呈现当代审美。

我走访了苏州、南京、腾冲、曼谷等地,采集了十几种当地工艺。举例来说,日本高冈聚集了一批铜、锡、钢等金属加工企业,满是历史悠久的大小手工作坊。我便与一间作坊进行合作,作品名为“和纸的印记”。我们直接用纸做模具,把金属的表面处理成自然的和纸效果。

“和纸的印迹”收纳系列

在南京的“非遗复兴”设计师驻地计划中,我感慨于明代家具极高的审美程度美学价值,如桌子内部由优雅又复杂的牙板支撑,而其外轮廓却是干净的直线状,两者形成了绝妙对比。于是我运用榫卯制作了“榫卯的重构”扶手椅,以燕尾榫卯连接每片板。这种做法是传统的,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是现代的。

榫卯的重构”扶手椅

在云南腾冲,当地的制伞工艺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保留了伞面纸没上漆之前的状态以及竹的骨架与线,设计为落地灯,让原本不该出现在某个场合的物品出现其中,进行功能置换。

“竹之光”竹伞灯

在苏州参观刺绣研究院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尽管绣娘技艺高超,但屏风还是方方正正的,很难与当代审美观融合。而刺绣的主要素材来自国画,我便将一幅有山、水、船的国画分成三部分分别放在三片屏风里,达到苏州园林般“移位借景”的效果。

“中国画的三维解构”屏风




4

设计的在地性与普遍性


Q:在结合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与当代设计语言的实践下,你会如何总结中国设计的特点?即,什么是如今的中国设计?


A:一个国家综合起来的设计美学是有在地性的。从400多年前千利休的茶道、wabi-sabi强调的静寂美学、枯山水,一直到今天的八分目,日本的极简风格和岛国文化、气候、源自中国的古典文化都是密切相关的。

从这个角度讲,日本的极简和丹麦、德国的极简来自三个不同的体系。北欧的极简是因为气候寒冷,当地人长时间足不出户,所以设计品不能像意大利制造那样喧嚣华丽,而要耐看。中国特有的设计是怎样的?我一直在思考。但仅有思考是没用的,我是设计师,说再多、思考再多,不如好好做一件作品


如今已经有非常多的年轻设计师,包括海外留学归来的,都在尝试优秀的华人设计,我也看到过不少很棒的作品。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让人困扰的评价:这设计不错,看上去很像日本、北欧的设计。而我想要的是:这就是中国的设计,这也非常棒。

我认为现在中国设计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树立一定的地位;不过现在已有很多中国设计师对此有所意识。但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不必过分强调这是中国的设计,它一定得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目标



设计荟:分享高端创意人才的深度访谈。

创意志,对话业界大咖的灵魂。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04期,转载请联系。




发现设计  尊重设计   

  上海设计周与原创力量共同前行!


官微SHdesignweek



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号,不定期发布最新设计活动及设计福利哟!千万不要错过,还等什么!动动手指就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